beat·365网站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beat·365网站诚信为本,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预定2025年九折包邮
原文标题承古启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
潘 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梁伟娟(通讯作者),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宁 博,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肖金利,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刊 期
文化产业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内在要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围绕着文化产业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渐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力量。2012—2021年十年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3.6万家增长到了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5.6万亿元增长到11.9万亿元。立足于既有发展成果,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奋进新征程应“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了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思路和发展方向。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复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探究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因素,对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具有重要政策价值和现实意义。
虽然党中央近年来一直强调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学术界对于如何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运用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馈赠的研究却并未予以深入探讨,相关的实证研究尚显不足,因而在指导相关产业政策制定方面依然存在局限。在新征程中,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再放光彩,以及如何在深藏于民间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文化产业,是一个事关中国文化产业长期生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为此,本文使用2010—2020年各地级市的文化产业新创企业数据,基于各地级市被确定批示的非遗项目数量度量其对非遗的挖掘保护力度,实证检验我国挖掘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本文发现,各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激发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创业活力。其潜在的影响机制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逐渐舍弃的传统文化的价值重要性通过官方认证形式重新提升至一个新高度,在产业供给端,更多传统文化将被作为生产要素纳入产业发展过程之中;在产业消费端,官方认证使文化的认同感、认知度快速上升,带动人们对传统文化及其他文化类产品的消费欲望,从而进一步带动供给端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对非遗挖掘和保护工作的引导支持、普惠金融的支撑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均有利于非遗挖掘保护工作更好地发挥出对文化产业创业的推动效用。最后,本文还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可以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本研究的边际贡献主要如下。首先,在理论上从传统文化视角扩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内涵。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资本和劳动等传统经济要素,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依托于文化资源禀赋的基础支撑。然而现有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化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在理论上从文化要素供给和文化消费需求两条路径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是对既有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研究的有益补充。其次,方法上基于文化消亡和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证实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济价值。已有研究大多认为文化及其影响是较为长期和稳定的,未能充分捕捉文化环境的动态变迁及其经济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地方特色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加速消亡的客观现实,从政府部门最近十多年来重视挖掘和保护非遗的动态视角切入,利用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名录的时变数据开展大样本分析,证实优秀传统文化在重新焕发活力后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最后,本文实践上为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
具体来看,基于本文研究发现,引申出以下政策启示。第一,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在文化自信至关重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应当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础,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整体把握,做好文化资源的长期开发规划,通过促进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延伸与激活文化资源禀赋内生潜力等多个路径,助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第二,加快构建“文化+数字”融合发展新格局,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文化+数字技术”与“文化+数字普惠金融”的融合式发展有助于释放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因此,需加速构建数字赋能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利用数字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活力。第三,持续挖掘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赋能,加速实现共同富裕。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助力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是当前阶段的重要工作。通过发挥农村农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浓厚与内涵丰富的优势,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在本文审稿和修改过程中,我们深受匿名审稿专家深刻见解的启发,其意见对于加强论文的理论深度和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等至关重要。这些建议帮助我们对稿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精心的打磨,使得理论框架更加清晰,实证分析更加科学严谨。在此,我们衷心感谢所有参与本文评审的专家,以及《财贸经济》期刊编辑部的老师们,您们的意见与支持对本文的完善至关重要。同时,祝愿《财贸经济》期刊在未来的学术征途中取得更大成就。
阅 读 原 文
通 知
《财贸经济》网站及采编系统已完成安全升级和网址变更。即日起,用户可通过原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最新网址进行投稿查询。
《财贸经济》网站及采编系统新网址为:
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财贸经济》编辑部
2024年重点选题
往期回顾
创业资源背景理想目标 【探秘】李泽湘和他的“学生创业军团”
文/小饭桌新媒体主编 袭祥德
7月13日,东莞,松山湖。
已是晚上10点30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与合作伙伴、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负责人等七八位依然在其住所地下一层的圆桌上进行着激烈讨论。
由于存在不同意见,不时爆发出争吵声和笑声。
而客厅里还有几波客人在等待会面。“这群疯狂的人一旦开挂了就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李泽湘的一位学生告诉我。
在笔者到达之前,李泽湘已经开了一天会议,其中包括他支持创立的几家公司的董事会。第二天上午,李泽湘还有一个小时的演讲,然后出差。
这种紧凑的工作安排、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似乎只有在创业公司遍地跑的北京才能经常遇到。
在世外桃源般、风景秀丽的松山湖,让人颇有违和之感。
出生于1961年的李泽湘在机器人和自动化控制领域鼎鼎大名,1999年他就与香港科大同事联合创立了国内运动控制领域知名企业——固高科技,并担任董事长。
真正让他让声名大躁的是大疆创新。李泽湘是大疆创新的早期投资人和董事局主席,他的学生汪滔创立的这家公司已经坐上了全球无人机领域的头把交椅,估值超过100亿美元。
李泽湘带领另外两名学生所创立的项目在2016年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博士石金博所创立的李群自动化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由赛富基金领投,这家公司已经在3C工业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
▲陶师正在玩帆船
硕士学生陶师正创立的逸动科技,主营水上与水下设备的动力系统,也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1500万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为清水湾创业天使基金、红杉资本和高瓴资本。李泽湘亦是逸动科技的早期投资人和推动者。
不仅是汪滔、石金博和陶师正,李泽湘旗下的众多学生已经在深圳或其他地方展开了他们的创业项目,其中有做教育机器人的,有做医疗机器人的,还有做生物科技的……
香港科大教授李泽湘与他的“学生创业军团”构成了中国创业潮下一道特殊的风景,这种师徒创业到底是如何发生并被不断复制的?
夜已深沉,困意几度袭来。凌晨1点的时候,地下一层的会议终于进入了尾声。李泽湘强打精神走了出来,双手不时揉着眼睛,接受了小饭桌新媒体的专访。
精神领袖
李泽湘每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香港,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深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松山湖。不停的参加会议,熬夜讨论问题,为每一家他支持创立的公司提供帮助,几乎成为了常态。
50多岁的他为什么还这么拼?
石金博说,她也问过导师同样的问题。她发现,李泽湘总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乐趣,“他很Enjoy这个过程”。
▲李群自动化CEO石金博
不止一位学生提到,李泽湘是一位有理想却从来不空谈理想的人。这种学者态度,以及对自动化控制和机器人领域的长期研究与坚持,终于等来了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真正起步。
“到2025年国内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60万台,比现在翻十倍是有把握的,怎么看其中的市场规模和机遇?如果把60万台看成60万台机器人,一台一台用,市场规模是900亿,如果把60万看成60万个工作单元,每个工作单元可能是100万,市场规模是6000亿,如果将GDP29万亿中实现智能化工厂的占比达到10%,这个规模是2.9万亿。”李泽湘表示,这取决于用什么样的角度和心态来看未来,争取未来,并改变未来。
逸动科技创始人陶师正说,他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李泽湘所挖掘的学生创业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都不是学霸,陶师正如此。
大疆创始人汪滔更是如此。来自杭州的学生汪滔最想上的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由于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最后只好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学习电子工程。
大学期间汪滔开发了一套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不惜逃课、熬夜来做这个项目。李泽湘发现了汪滔的领导才能以及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后,对方成为了他的硕士学生。
▲大疆创始人汪滔
2006年,在李泽湘的支持和投资下,汪滔与几位同学在深圳创立了大疆。
“考察学生是否适合创业是很综合的观察,他的情怀,胸怀,是不是有个大的目标,是不是能团聚一批人,他敢不敢于去冒险。”李泽湘告诉小饭桌,年轻人创业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有些人适合创业,有些人不适合创业,首先要找到哪些学生有创业的激情,哪些更适合于在团队里扮演角色,哪些人更适合应用研究。
虽然并不直接负责具体事务,但在几乎每一个扶植学生创立的公司中,李泽湘都是绝对的精神领袖,对这些公司的文化和气质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老师大部分时候并不会替我们决定些什么,但永远带给你的是一种高度,就是当你受到压力,比如我融资了,一定要考虑业绩时候,李老师会站出来说,你现在考虑业绩并不合适。你该做的事情要正常去做,不是不考虑,而是不要因为它忘记了你该做的事。”石金博在李群自动化从实验室孵化起,曾在多个节点得到李泽湘的指点。
起步于2011年的李群自动化在经过不短时间的摸索后,2015年获得了来自红杉资本和明势资本的3000万元A轮投资。
“他超脱于具体的琐事和业务,会一直很清醒,你现在要做什么,未来要做什么,有这么一个人一直在提醒你,用他的人脉,用他的高度不断带你,扩展你的视野的时候,其实对公司来说很重要。”石金博说。
2009年,90后学生陶师正在香港科大攻读本科,参加机器人比赛的时候认识了李泽湘。2012年,陶师正成为了李泽湘的硕士学生,同年创立了逸动科技。
陶师正在宁波的海边长大,后来经常在香港玩划船和帆船,后来就有想法做水上机器人和动力系统。最早的时候,李泽湘与他的几个朋友是天使投资人。
陶师正至今记得一个细节。2014年初,他有段时间很迷茫,第一代产品做了两年,差不多可以卖了,但自己不是很满意,想推翻重做。
他面临的选择是,继续把第一代产品做完,还是彻底放弃转做新一代产品。摇摆和犹豫中,他去找李泽湘寻找对策。
按照陶的性格,要拼一口气,都已经做成这样了,一定要做完,“即使做完了,可能公司还是要死,东西会卖不出去,要以公司长远角度看,停掉现有项目,把所有人力物力投入到新产品中去。”李泽湘告诉他,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能花时间沉下来。
最终,陶师正放弃了第一代产品。目前,逸动科技团队已有30多人,A轮融资完成后发展很快,产品销售进入正轨。他说,自己的愿景是要做“水上特斯拉”,各种水上娱乐与消费设备的动力系统,不仅做水上设备,未来还要做水下设备。
逸动科技在气质上与大疆创新相似,其客户主要在欧美,首先在国外产生影响力,这与李泽湘的引导有很大关系。
▲李泽湘在演讲
产业闭环
李泽湘做演讲的时候会习惯性低下头,几句话后再抬起来。
他并不是一个有极强煽动性的鼓吹者,甚至不是一个会讲出精彩故事的人。
他说,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教授。虽然,他所做的事情,已经远超一个学者、董事或投资人该做的事。
“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状况,一方面东南亚国家比我们制造成本更低,在成本上有优势;另一方面,德国、日本甚至美国在制造业上有技术优势。”李泽湘表示,中国制造业如何完成转型升级,自动化的制造水平非常重要。
在他看来,制造业未来必须利用30多年的积累完成过渡,做到跟东南亚等国家比有价格优势,或者与欧美国家比有技术优势。
“从学校的角度讲,你要对产业有影响,你不能只是发表文章,什么方式能够对周边的产业、对经济有影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你的科研和教育变成一个一个创业团队,去弥补整个中国制造业里边的空白。”李泽湘告诉小饭桌,这正是他很早就参与创业,并不断在自动化领域挖掘年轻创业者的内在逻辑。
他的观念中,中国的整个工业水平档次,总得要有一些人挺身而出去推动发展,我们处在一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有好的条件来做这件事情,应该有这个情怀和使命感。虽然在创投圈,听了太多情怀鸡汤,但从李的口中说出来这并不虚伪。
支持学生创业,除了寻找合适的人,李泽湘认为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不在具体技术上,而是节点指导和资源导入。
他表示,创业在什么节点上,就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既然要创业,肯定是有一道一道的坎,需要团队不断克服挑战。一个公司发展过程中至少要换几波血,当原来的初创团队流失以后,怎么找到更好的人补上去。
“团队的组建,从世界各个地方把一些优秀的人才聚焦到这些学生的周围,碰到很多特别巨大的选择,怎么判断。”李泽湘说,这是他能够提供的。
经过多年摸索,李泽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大目标,架构起横跨教育学术、创业公司、行业伙伴、投资机构的生态圈和闭环。
狭义角度看,他对自动控制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很清楚,可以把其中的问题变成学生研究的问题,再帮助他们一步一步走出去,创业或加入某个公司。而这些公司又会成为学生的实习和训练基地,并把企业中应用研究返回到课堂中。
而广义的角度看,李泽湘研究了欧美日本的相关产业发展,认为一种立体的全产业链的配合与生态是必要的。从人才培养,到精密机床等核心零部件,再到手表等精密产品的生产,中国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支撑。“过去20多年,去建立这样一个生态,就是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的一些同事和学生,想努力去做的事情。”李泽湘说。
“复制”下一个大疆
李泽湘的确有能力去建立横跨行业、教育与投资之间的生态闭环,而且是一个具有国际化资源与视野的闭环。
1979年由美国铝业公司资助,李泽湘作为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本科一年级的新生,直接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留学,后来又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学习,并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慧实验室及纽约大学计算机系工作过。
1992年,李泽湘回国到香港科技大学工作,创办了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在美国学习与工作的十多年时间,李泽湘积累了在美国大量的人脉与学术资源。
▲李泽湘出席 X 科技创业平台启动仪式,沈南鹏、李泽湘(左二)、香港大学陈冠华为发起人
“我跟李教授年龄和经历都非常类似,这是我们投资李群自动化的考量之一。李教授跟我差不多同时去的美国,我们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当年很多在普林斯顿的同学是他的同事,所以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聊的很亲。”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在谈到李泽湘的时候这样说。
在阎焱看来,投资就两件事,一个是看事,一个是看人,在投资行业时间长了看商业模式不大可能出错,看人则不同。李泽湘与学生的创业项目在融资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投资方多有比较知名的美元基金参与,这与李泽湘的国际人脉与影响力分不开。
另一方面,以大疆创新为例,度过初创期后,其国际化基因不断强化,不仅是产品更多销往国外,高管甚至中层员工都有大量的国际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与众多中国创业公司的段位。
工业机器人产业上下游日渐完善,李泽湘最近两年把精力主要投向了人才培养和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建设上。
2014年底挂牌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总投资约27亿元,分三期开发,项目得到了红杉资本的支持与投资。李泽湘等组建的清水湾创业天使基金、固高科技、大疆创新科技、李群自动化等四方则出资成立专门公司,负责机器人基地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目前,包括逸动科技在内已经有多家机器人创业公司进入其孵化器。
李泽湘的一位学生说,在李的内心中,其实希望有机会再次复制大疆创新的成功,他也摸到了其中的模式与关键路径,“但是否能复制出来很难讲,有个天时地利的关系,可能人对了,事儿没对;可能事儿对了,人没对。”
然而,要把整个闭环做好,“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我们不能到社会上挖,因为挖来挖去都是零和游戏,从国外去引进人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价格也很昂贵,怎么与本土结合起来落地生根只有很少的例子,大部分要靠我们自己培养。”李泽湘说,虽然这个过程很长,但从长远看必须这样做。
目前,其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以及与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合办的粤港机器人学院。
“去年招了150个学生,按照摸索出来的方式培养,一个学期下来,学到的东西超过原来体系下四年学到的东西。”李泽湘表示,他就是要培养一批打赤脚、穿短裤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不止脑瓜子要世界一流,还要身体好。
“因为创业是个体力活。”李泽湘告诉小饭桌,自己一直很注意锻炼,每天都在连轴转,没有好身体三天都撑不下来。
小饭桌
创业课堂
8月5日,小饭桌将联合钟鼎宝捷会消费基金、险峰长青在北京共同举办消费创业班,17位消费品牌一线大咖导师汇集,80位最优秀的CEO同学,5天全干货交流,目前还有少许名额,欢迎最新锐的消费创业者加入,和他们结成创业革命友谊!